当前位置:手游汇资讯 →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

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[图]

时间:2017-10-31 11:56:19    

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,我相信对此有很多人不了解,那么经过我们的一番研究之后呢,将答案告诉大家,下面就跟着手游汇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!

仁、礼关系: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,礼呈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,它要求人们以周礼为行为准则。 周礼是周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的典章、制度、仪节、习俗的 总称,它从生产、生活的各个方面,具体而详尽地反映了社会成员相互之间、 成员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准则,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统一性、平等性和对 所有成员共同的约束性是它的基本原则 (据民族学、民俗学对史前社会形态 的研究,这些基本方面在各个民族的氏族社会阶段都大同小异)。由于它以 氏族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,在其形成与世代沿袭过程中,周族在经济、 政治、文化、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征就通过周礼的形式表现出来,成为 区别同族与其他氏族的外在标志。 随着灭殷战争的胜利,本来是西方小邦周的统治者,一跃而为诸 夏 (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)的天下共主,周礼也随着周族势力所 及扩大到华夏族的各国 (即所谓诸夏)。这就促使周礼在其社会作用和性质上起了根本的变化,即本来只是作为团结本氏族按一定传统秩序进 行生产、生活的习俗,这时却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同家政治结构的组织原则。一些本来只是为了表达氏族全体成员共同的喜庆或哀悼之情,而在一定时节举行的祭献乐舞、进退揖让之礼,这时却成为区分上下贵贱等级差别的政治规范,成为贵族领主阶级才能享用的专利品。与此相应, 各种日用器物,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盂盘,也在大小、质地、形制、数量上部 有明显的差别,为的是表明器物主人在社会地位上的名分高低。

从西周 到春秋,各种政治场面都要按周礼的规定严格区分名器,所谓唯器与名,不可以假人,君之所司也 ,说的就器与名的重要性。 因为它在形式与实质两个方面都是礼的体现,保住了器与名,也就保住 了贵族领主阶级的命根子,从根本上维护了周礼的尊严。孔子认为,礼的意义十分重大。他说:丘闻之,民之所由生,礼为大。 非礼,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;非礼,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;非礼,无 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,婚姻疏数之交也。这就是说,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重要的东西。没有礼,就无法敬礼天神地;没有礼,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 上下的不同等级;没有礼、就不能分别家庭、亲戚的亲疏远近。 按照孔子的历史观,礼适用于整个小康时代。虽然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礼 有所不同,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脉相承的。夏代最早进入小康社会,因此最先 有了礼。继夏的殷,对夏礼进行损益,从而形成殷礼;继殷的周,对殷礼进 行损益,从而形成周礼。三代之礼中,周礼晚出,自然更为严密,所以孔子 对它尤为赞赏。传说中制礼作乐的周公,更是他无比敬佩的典范。 但是,礼并没有能实际地统治整个小康时代。在每个王朝的末叶,它都 被人们周期性地破坏,因而形成礼崩乐坏的局面。春秋正是这样一个时代。孔子认为,要改变春秋天下大乱的政治状况,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,使上上 下下均按周礼行动,入人安其位,守其分。这样,西周盛世可重建于天下。

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 [图]图片1

仁与礼的关系如何?礼是宗法等级社会的制度、规范,它强调的是尊卑长幼之序,是具有不同名分的人之间的区别与对立。仁按其本义是一种人道 主义思想,强调人们之间的仁爱、谅解、关怀、容忍,也强调广大人民物质 生活的安定和提高(安、信、怀和庶、富、教)等等。从社会政治方面看, 如果只有礼而没有仁,那就会加深对立,导致矛盾激化,造成社会危机。如 果只有仁而没有礼,就会产生没有差等的仁爱,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限。 这两极都是孔子所不希望出现的,于是他用中庸的办法 (关于中庸问题,下 节要专门讨论),执其两端而用其中,使仁和礼相互制约,相互辅佐,从而到一种有等级但不过分对立,有仁爱但不无区别,亦即等级与仁爱对立与 和谐的统一,和大家生活安定富裕的理想状态。这便是理想的小康社会。

相关游戏

玩家评论

加载更多

网名(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) 回复 [ ] 楼取消回复